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长城暗门“活”了!已甄别130多处,集中分布在京津冀晋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3-01-25 22:26:15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韩梅

近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团队宣布,河北省秦皇岛市明长城段有一处突门实物遗存。这是2000多年前《墨子》书中记载长城军事防御设施实物的首次发现。


【资料图】

作为长城暗门家族中最隐秘的一员,突门生动地传承着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军事以及文化智慧。

近年来,团队自主建设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平台,已有5500公里长城内容(包括已经甄别出的130多处暗门)被数字化高清呈现,游客不用前往长城,也能获得沉浸式观览体验。

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平台沉淀了团队20年来长城文物保护的探索和积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形成的宝贵数字资产,让沉睡的长城活起来,成为展现中国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又一范例。

古代军事智慧长期被忽视和误解

所谓“暗门”,顾名思义,就是伪装隐藏起来、不公开的门。其所以设置乃是攻防需要。长城的门洞就其规模而言,可以分为三类,其中较大型的是“关”,属于古代连通塞外与内地的重要地理门户,一般设有重兵屯集防守,如居庸关、黄崖关等;中等是“口”(边口),如慕田峪口、张家口等;最小的即为“暗门”。

北方游牧经济的维持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农耕富庶地区进行掠夺或开展贸易,不断骚扰与不定期开市使长城内外的民族关系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多个中原王朝屡建长城即是为了对缘边地理孔径上的物资、信息、人员往来实施管控,并借此实现在军事、经济、资源上的有效平衡与反制,以保证经济 交错带局势的总体稳定。

暗门在边疆民族互动中扮演多面角色,深度参与缘边基层社会的发展,影响长城内外政治经济关系的走向。暗门蕴含的古代军事智慧及相应的工程规划建设思想,对长城内外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是古人留下的智慧和文化。

暗门的设施规模及通过性虽低于长城“关”、“口”,但仍属官方开设,并且与“水门”“水口”等小型附属设施有明确的区分。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城上的暗门遗存较少,且散落暗处,不为人知,甚至被忽视和误解。”团队成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哲说。

承德滦平县古北口营盘村长城三层敌楼,2012年曾作为特殊敌楼类型被报道,但其西面洞口的作用却未被做深究;

滦平县金山岭长城外支墙上一对被封堵的券洞,2013年曾被认定为“墙体箭窗”。

据介绍,2007年起开展的“全国明长城资源调查”工程对各类遗址设施进行定位、 统计和基础测量,但暗门并未以独立类型被全面揭示,有些省区登记为“便门”,有些地段被归为“水门”。

已确认明长城有220处暗门遗存

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象征。由于历朝历代修建的长城蜿蜒曲折,如何为长城进行科学精准的测量成为了极具挑战性的难题。

团队2003年启动对长城的研究,2004年起开始将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应用其中。2018年年底启动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采集工程。4年多来,跨越10省区对明长城全线进行无盲区数字化测绘,用无人机拍摄的200余万张照片,制作完成平均厘米级精准的三维数据库,终于将明长城内外构造清晰明了地呈现在世人眼前。

暗门洞口一般宽0.6至1.6米,高1.5至2.5米,其中最窄的仅容单人、最宽的可通马匹对行;从结构上,暗门可分为石或木质过梁式和砖或石质拱券式。

因暗门要兼顾通行效率与安全隐蔽,分为直通、非直通两大类;并与主墙、支墙、敌楼、登城道、马市等多种设施结合,衍生出丰富的暗门通行模式。

直通型暗门通行效率最高,兼顾步骑快速出边偷袭和日常非军事活动。但直通门道缺乏阻遏手段,所以常开设在敌台/敌楼近旁,并与登城道连通,方便墙顶上或敌楼内官兵监控检查。

时至今日,暗门实物遗存已甄别13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为砖石遗址,集中分布于京津冀晋的蓟镇、 真保镇、宣府镇、大同镇等区段。陕甘宁青明长城因夯土结构不易保存,目前仅发现2处暗门;此外依靠古代舆图整理出西部段41处暗门。

暗门普遍没有专属名称及门匾装饰,在已确认的220处暗门遗存中约一半属于此类。 暗门类型多样,暗门这个官方称谓, 更能表达其形式与功能上的隐蔽属性。

非直通型暗门的隐蔽性最强、也最多变,但均通过内外侧洞口错开达到非直通的目的。 墙顶、墙内转折型,墙顶转折型暗门利用内外两个登城道及中间一段墙顶穿行,通常临近敌楼以方便监视。当敌楼位于两登城道中间时,墙顶出入流线必须穿过敌楼, 阻遏能力更强。而墙内转折型暗门则通过封闭狭窄 的转折门道,获得相似的阻遏效果。

敌楼门洞型直接在敌楼各立面上开设的非直通暗门位置更高、更安全:“意台下筑实台,门移而上,外置一梯,虏至则抽去其梯,似亦稳便。”爬梯虽更安全但通行效率低,为此还出现敌楼单侧或双侧开暗门的做法。

“还有欺骗敌人的真假暗门,两个相距约30米,如果敌人进错了,就是瓮中捉鳖;有的暗门伪装成箭窗;有的隐蔽得难以察觉,尺度很小,仅容一人弯腰侧身通过,而且还很曲折。”李哲说。

北京密云天云山“真假暗门”由直通型券洞暗门和门内封堵型暗门组成,两门相隔仅数10 米。 假暗门门道并不直通,而是在门道内部设置门墙, 一旦敌军误入门洞,防守士兵可从内侧台阶登上墙头居高临下捍御,甚至翻下门墙,出边策应旁边的 “真”暗门。

“除了对门道流线进行变化,洞口的开设位置选择也是提高暗门安全性、隐蔽性的重要环节。明代边匠还有意识地利用墙体或敌楼转折处的阴角遮挡暗门洞口。另外,敌楼门洞型暗门为追求良好的隐蔽性,一般选择在侧、背立面开设。”李哲说,暗门的位置、样式及群体配合,都是在地形条件、出边需求前提下,平衡安全性、经济性和使用效能获得的,是对传统建筑“因地制宜”思想的生动体现。

李哲表示,明长城原暗门总数应显著超过当前记录,在墙体坍塌掩埋或植物覆盖之下还掩藏有相当数量的暗门遗迹,在后续长城考古、国家公园建设中还会陆续被发现。

跨越2000多年!“最隐秘的暗门”现身秦皇岛

“近几年,我们在明长城全线调研中首次构建了暗门的‘家族图谱’,并发现了其中最隐秘的类型──突门。”李哲介绍,发现突门的长城段位于河北省秦皇岛附近,是2000多年前史书有关突门记载的首次实物发现。

突门作为一种古代防御设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类似设施的记载,《墨子·备突》篇中对突门做了专门的著述,暗门(突门)“藏于九地之下为暗,动于九天之上为突”。此后,唐、宋、明,甚至清代学者都有记述,但现代相关研究论文却寥寥无几,一直没有发现对应的实物。

突门是所有暗门中最为秘密的出口,外面用一层砖砌上,从外面看和城墙一样,让敌人无法分辨。突门没有被击破的时候,完全是隐蔽状态,打仗时一旦需要出兵制敌,里面的士兵可以迅速击碎表层墙,就跟鸡蛋破壳一样,士兵破墙而出,侧面夹击敌人,甚至可以把火炮从突门推出来击退敌人。

“突门虽然是长城上一个小小的设施,但它体现了2000多年前古人智慧的传承。”李哲介绍,门道封堵型暗门分为外侧封堵型和门内封堵型两类,外侧封堵型暗门即墨子所谓“突门”。

“凿城内为暗门……令五六寸勿穿。或于中夜,于敌初来,营列未定,精骑从突门跃出,击其无备,袭其不意。” 即在暗门外侧的洞口处留存与城墙平齐的半砖厚封墙,平时毫无破绽,但在战时士兵可破墙而出,实施突袭。

“三道关之石城,可顿万人,开突门为夜击”,李哲介绍,突门所蕴藏的古老军事智慧为明长城所承袭,但其外侧封堵层结构脆弱,难于保存,目前三道关突门已全无踪迹,其他区段偶有遗迹也极易被误认为墙体破损而被忽视或遭“破坏性修缮”。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